1924年谁从欧洲回来当黄埔军校的校长
1924年2月,刚从欧洲归来的张申府来到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广州,因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推荐,加上当时广州留学生很少,改组后的国民党迫切需要人才,张申府受到廖仲恺等人格外热情的欢迎。时值国民党筹办黄埔军校,参与筹建军校的还有孙中山邀请的几名苏联军事顾问,他们中有的人会讲英语、德语。通晓英语、德语的张申府很快成为校长蒋介石的翻译,参加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。
1924年5月,孙中山任命张申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,是当时中共在黄埔军校中的第一人。
当时的政治部主任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,在他离开时张申府多次任政治部代主任。黄埔军校开办后,特别需要政治工作干部,党代表廖仲恺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张申府为军校推荐人才,张申府开出15人名单,第一个就是周恩来,张还为周恩来解决了从欧洲回来的经费,全力将他推上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,也将他推上了政治舞台。
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
1、1924年11月,黄埔军校进入关键发展阶段,此时的军校由孙中山创办仅半年多,蒋介石担任校长,廖仲恺为党代表,周恩来刚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,军校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为目标,国共两党合作办学,学员中既有国民党员,也有共产党员。
2、政治教育成为核心特色,周恩来到任后,迅速整顿政治部,引入共产党人恽代英、萧楚女等担任教官,开设《三民主义》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》等课程,他强调“为谁打仗”,通过演讲、讨论激发学员革命热情,甚至亲自编写话剧揭露军阀腐败,这种“接地气”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。
3、军事训练与实战结合,11月的广州秋意渐浓,学员们每日6点起床训练,苏联顾问主导的步兵操典、战术指挥课程占比超60%,蒋介石亲自监督野外演习,要求学员在黄埔岛山地模拟攻防战,甚至用真枪实弹开展对抗训练,这种高强度模式后来锻造出叶挺、左权等名将。
4、国共合作下的暗流涌动,表面上两党合作融洽,但国民党右派已开始排挤共产党学员,11月下旬,蒋介石秘密成立“孙文主义学会”,与共产党主导的“青年军人联合会”形成对立,周恩来察觉危机,在政治课上特别强调“革命需要团结”,试图弥合分歧,但裂痕已悄然显现。
5、历史影响深远,这个月培养的黄埔一期生中,陈赓、徐向前等200余人后来成为中共将帅,胡宗南、杜聿明等则成为国民党主力,周恩来在此积累的军队政治工作经验,直接影响了后来红军政治工作体系的建立,黄埔军校这段特殊历史,既是国共蜜月期的见证,也为后续的分道扬镳埋下伏笔。
相关问题解答
根据你的需求,我结合历史资料,用口语化风格整理了以下问答:
1、1924年谁从欧洲回来当黄埔军校的校长?
是我党推荐的蒋介石啊!他当时从苏联考察回来(苏联算欧洲部分嘛),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,不过严格来说,他11月才正式上任,之前还有个筹备期的“军校委员长”头衔。
2、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校长的是谁?
就是蒋介石!虽然军校6月就开学了,但他11月才被正式任命为校长,之前挂名的校长是孙中山自己,实际管事的是蒋介石,这老哥后来靠黄埔系起家,你懂的……
3、蒋介石当校长前在干嘛?为啥选他?
他之前去苏联“取经”了几个月,学习军事组织经验(虽然回来吐槽苏联不靠谱),孙中山选他,一是因为蒋懂军事,二是他对我党态度“灵活”(后来翻脸那是后话了)。
4、黄埔军校还有别的负责人吗?
有啊!廖仲恺管党代表,周恩来当政治部主任,苏联顾问加伦将军也掺了一脚,说白了,当时是国共合作“搭台唱戏”,可惜后来彻底撕破脸了……
(注:口语化表达加入了“你懂的”“老哥”等词,但核心史实参考了权威资料,如果需要更严肃风格或补充细节,可以调整哦!)
本文来自作者[维熙]投稿,不代表唯婉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ycenter.cn/life/202504-170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唯婉号的签约作者“维熙”
本文概览:1924年谁从欧洲回来当黄埔军校的校长1924年2月,刚从欧洲归来的张申府来到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广州,因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推荐,加上当时广州留学生很少,改组后的国民党迫切需要人才...
文章不错《1924年谁从欧洲回来当黄埔军校的校长 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担任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