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朗月行古诗
意思是:小时候不认识月亮,把它称为白玉盘。又怀疑是瑶台仙镜,飞在夜空青云之上。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?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?白兔捣成的仙药,到底是给谁吃的呢?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,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。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,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。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,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。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,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。古朗月行【作者】李白 【朝代】唐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仙人垂两足,桂树何团团。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。蟾蜍蚀圆影,大明夜已残。羿昔落九乌,天人清且安。阴精此沦惑,去去不足观。忧来其如何,凄怆摧心肝。扩展资料:赏析这首诗,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。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,宠幸杨贵妃,权奸、宦官、边将擅权,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。诗中“蟾蜍蚀圆影,大明夜已残”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。沈德潜说,这是“暗指贵妃能惑主听”。(《唐诗别裁》)。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,而是通篇作隐语,化现实为幻景,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,说得十分深婉曲折。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,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,文辞如行云流水,富有魅力,发人深思,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、清新俊逸的风格。
古朗月行是中秋节的古诗吗
1、《古朗月行》是李白写月亮的经典诗作,但并非专门为中秋节而写。
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,主要描绘儿童眼中对月亮的奇幻想象,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”“仙人垂两足,桂树何团团”等句子,充满童趣和浪漫色彩。全诗未提中秋习俗或团圆主题,更多是借月抒怀,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叹。
2、中秋节相关古诗大多突出“团圆”“思念”等主题。
比如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张九龄的《望月怀远》中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都紧扣中秋的节日氛围,而《古朗月行》更偏向个人对月亮的想象与追问,甚至在后半段用“蟾蜍蚀圆影,大明夜已残”暗喻时局,与中秋的温情基调差异较大。
3、李白的时代,中秋节还未成为全民节日。
中秋节在唐代虽已出现,但真正盛行是在宋朝,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,中秋主要是文人赏月的雅集活动,尚未形成吃月饼、全家团圆的固定习俗。《古朗月行》创作背景与中秋关联性低,更像是诗人借月抒怀的即兴之作。
4、现代人为何容易联想到中秋?可能与“月亮”意象有关。
诗中“白玉盘”“瑶台镜”等比喻生动形象,常被用于中秋诗文赏析或儿童教育中。但需注意:月亮≠中秋节,就像李白另一名篇《静夜思》虽写月夜思乡,也不特指中秋。
《古朗月行》是咏月名篇,但并非中秋主题诗。如果想找中秋节古诗,建议参考王建《十五夜望月》、杜甫《八月十五夜月》等更贴合作品,当然,中秋赏月时吟诵李白的诗句,也能为节日增添诗意!
相关问题解答
1、《古朗月行》是专门写中秋节的古诗吗?
不是哦!这首诗是唐代李白写的,虽然里头有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”这种咏月的名句,但并没有提到中秋节,古人写月亮不一定和节日挂钩,李白更多是用月亮表达童趣和想象,比如把月亮比作“瑶台镜”,不过现在很多人中秋赏月时会念它,因为氛围很搭~
2、为什么有人觉得《古朗月行》适合中秋节?
大概因为诗里全是“月亮梗”吧!从“白玉盘”到“蟾蜍蚀月”,把月亮写得又仙又萌,中秋本来就是赏月的节日,大家一开心就自动联想了,但其实李白写的时候可能只是望月有感,和吃月饼、团圆啥的没关系啦!
3、李白还有哪些诗被误会成节日专属?
静夜思》也常被当作中秋诗,毕竟“举头望明月”太经典了!但仔细看原文,人家只是思乡,根本没提节日,古代诗人眼里,月亮是万能素材——相思、孤独、幻想都能套,不像现在一看到月亮就想到中秋放假(笑)。
4、如果想找真正的中秋古诗,推荐哪首?
直接看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!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开头就点名中秋,还有“但愿人长久”这种满分祝福语,另外杜甫《八月十五夜月》也专门写中秋,比李白的《古朗月行》更“对症下药”~
本文来自作者[翠容]投稿,不代表唯婉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ycenter.cn/zlan/202505-437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唯婉号的签约作者“翠容”
本文概览:古朗月行古诗意思是:小时候不认识月亮,把它称为白玉盘。又怀疑是瑶台仙镜,飞在夜空青云之上。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?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?白兔捣成的仙药,到底是给谁吃的呢?...
文章不错《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是中秋节的古诗吗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