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吃上等苦享下等福
曾国藩自小便饱受父亲庭训督学之苦。其所撰《台洲墓表》自述云:“国藩愚陋。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,晨夕讲授,指画耳提,不达则再召之,已而三复之。或携诸途,呼诸枕,重叩其所宿惑者,必通彻乃已。”正所谓“玉不琢不成器”,作为长子,八岁的曾国藩已经承担了振兴家族的使命,所以从小庭训甚严,也养成了不怕苦、能耐烦的坚忍性格。
因为能吃苦,反而一路顺。曾国藩22岁考取秀才(1832),24岁中举人(1834),28岁中进士(1838),入翰林院,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,从此平步青云,打造了“十年内连升十级”的宦海传奇。别人做了高官,可能会趾高气扬,不可一世,但曾国藩却如同坐在砧板上,总是战战兢兢,直如刍豢待宰,饩羊待烹。
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
1、「发上等愿」是人生的方向盘
说白了,就是要有大格局,比如乔布斯想“改变世界”,马斯克执着于“移民火星”,这些看似疯狂的念头,本质上是对自我潜力的极致信任,普通人未必能成惊天伟业,但敢想才能突破天花板——比如定一个“三年升职总监”的目标,哪怕最后只做到经理,也比原地踏步强。
2、「结中等缘」是人际的润滑剂
别总想着攀高枝、抱大腿,过度功利的关系往往不长久,和同事保持合作但不强求知己,与朋友相处舒服而不互相绑架,这种“中等缘”反而更稳固,就像《庄子》里说的: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留点空间,关系才能呼吸。
3、「享下等福」是生活的防弹衣
穿百元T恤也能自信,吃路边摊照样开心,这种低配版的幸福感,恰恰是抗风险的王牌,看看任正非机场排队打车、俞敏洪用二手办公桌,他们不是没钱,而是明白:把欲望控制在能力之下,人才不会被物质绑架。
4、三者组合才是完整生态
光有野心会活得太累,只求平淡容易躺平。上等愿提供推力,中等缘维持平衡,下等福守住底线,就像登山:眼睛盯着山顶(发愿),手里握着登山杖(结缘),包里带着压缩饼干(享福),缺了哪样都难登顶。
5、关键在“动态匹配”
20岁可以狂发上等愿,40岁更要懂结中等缘,60岁学着享下等福。阶段不同,侧重点也得调整——年轻时用野心对冲平庸,中年用智慧稀释焦虑,晚年用淡泊滋养从容,这才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为什么说曾国藩“吃上等苦”?他具体吃了哪些苦?
我查了资料,发现曾国藩年轻时可太拼了!他考秀才考了7次才中,每天读书到凌晨,冬天冷得手长冻疮还在写文章,后来带湘军打仗,经常风餐露宿,还因为打败仗两次跳江自杀(被救回来了),这种苦不是被动忍受,而是主动磨炼自己,属于“上等苦”——为了目标往死里折腾自己。
2、“享下等福”是装穷吗?他平时生活有多简朴?
老曾是真节俭!当两江总督时(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+军区司令),晚饭就一碗米饭配咸菜,衣服打补丁,还要求老婆女儿亲手做家务,有次下属拍马屁送他绸缎,他直接退回说:“我穿粗布惯了,绸缎穿着刺挠!”但他不是抠门,而是觉得享受太奢侈会消磨斗志,这叫“下等福”——物质够用就行,心思全用在正事上。
3、“发上等愿”怎么理解?他的野心有多大?
这哥们儿志向高得吓人!30岁就立志“不为圣贤,便为禽兽”(对自己够狠吧?),后来不光要平定太平天国,还搞洋务运动建兵工厂、送留学生出国,想帮大清续命,他日记里写过:“天下古今之庸人,皆以一惰字致败。”——他的“上等愿”就是既要功成名就,还要青史留名,顺便改造社会!
4、“结中等缘”是人际关系躺平吗?他咋处理人脉的?
恰恰相反!曾国藩特别懂“人情练达”,他对上级(比如咸丰皇帝)该拍马屁就拍,对左宗棠这种狂人同事也能忍,对下属又严格又舍得给机会,但他不搞结党营私,关键原则绝不让步,比如处理贪官一点不留情面,所谓“中等缘”不巴结权贵,也不孤僻装清高,在现实规则里把事情办成。
(注:结合了曾国藩家书、历史记载及现代解读,口语化表达但核心事实有据可查~)
本文来自作者[若兰小姐姐]投稿,不代表唯婉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ycenter.cn/zshi/202504-148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唯婉号的签约作者“若兰小姐姐”
本文概览:曾国藩吃上等苦享下等福曾国藩自小便饱受父亲庭训督学之苦。其所撰《台洲墓表》自述云:“国藩愚陋。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,晨夕讲授,指画耳提,不达则再召之,已而三复之。或携诸途,呼诸枕...
文章不错《曾国藩吃上等苦享下等福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》内容很有帮助